品《论语》经典 悟教育真谛

来源:本站 浏览:2028 发布日期:2023年05月15日

品《论语》经典  悟教育真谛

 

贺苏

常言道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,因为《论语》是民族智慧的结晶、文明的载体,有经世致用的哲理,同时《论语》作为伟大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,书中沉淀着永不过时的教育真理,更值得我们细细品读。我读《论语》后,觉得它为我的从教生涯回答了三个问题。 1、什么人教? 2教什么?3、怎么教?

一、什么人教?

教师作为一种职业,有其特殊性,因为他面向的对象是学生,所以对教师的第一个要求是:身正,而后正人。《论语》中有这样一句话作出了回答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,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”作为一名优秀的民教师,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,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,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自我表率,有影响人的整洁仪表,有引导人的丰富学识有感染人的高尚人格。只有这样,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,润物无声,让学生“亲其师,信其道”进而“乐其道”。在日常的教育中就表现如让学生不乱丢垃圾,自己随手乱扔;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,自己闯红灯;要求学生不玩手机游戏,而自己一有时间就用手机消磨时光……如此就失去了教育的前提了。

《论语》对我们提出的第二个要求是: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。孔子视学习是一种乐趣。如:子在齐闻《韶》,三月不知肉味,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的写照。如今的时代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,知识更新很快,有很多东西我们要在

教学过程中去学习去摸索。像现代信息化应用教学来提升我们的教学效果,对于我们中老年教师就是一个挑战。所以要认真参加培训,不断充电,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,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。教书育人是一项既有创造性又很枯燥的事业,因为我们的对象是一群似懂非懂、顽皮捣蛋的孩子,作为教育者必须要不厌其烦、循循善诱去教导他们。

我觉得对我们师德提出的最重要的要求是心存“浮云之志”。子曰“饭疏食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教师的职业必须是一个耐得住清贫,受得了寂寞的人才能干好的职业。直到现在,回首我25 的从教生涯,看看从事其他职业的朋友、同学物质生活和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时,我想我一定要坚守住那份执著与淡泊,坚守自己的初心,坚守住那份“浮云之志”。不违规搞有偿补课,不逾“雷池”让学生乱订教辅资料,不让学生成为生财的“工具”。我要做物质上清贫,但精神上富有的“富翁”。

二、教什么?

对于这一点,《论语》高度概括为:文、行、忠、信。简单理解为文指文化,行为规范,忠信即为诚信,这几点我觉得与现行提出课程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是基本吻合的,我们教育孩子既要学科学文化知识,还要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。我们要认真研读课标,备好课、上好每一门课。

三、怎么教?

1、因材施教

在教学方法上,《论语》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“因材施教”。孔子有一句至理名言“中人以上,可以语上也,中人

以下,不可以语上也。”针对不同的人,给予不同的教学方法,充分发挥特长,挖掘潜能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,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,区别情况,给以施肥、浇水和培养。在教育上,这叫“因材施教”所以我们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,根据学生的能力制订教学计划,整合教学资源,设定教学内容。我觉得我们思源学校现在推行的学生社团活动,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,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,发挥学生的特长,让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,并且取到了很好的成绩。

2、有教无类

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,我认为那就是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。道理我们都懂,但在实际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,排挤打击差生的现象屡见不鲜。所以我们必须克服教学中对生失去信心错误做法,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并提出适合学生不同条件的教学内容、方式与方法。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多表扬,帮助他们树立信心,以达到共同进步。

3、知之、好之、乐之
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孔子认为只有让学生对学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他们才能自觉深入地对学问进行研究,才容易达到教学的效果。所以他说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”。从这句话让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在课堂上创设情境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让他们乐意去学习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,这样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。

《论语》是儒家经典,是先贤留下的智慧,孔子的教育理念至今还值得我们去学习、去实践、去推陈出新。

 

上一篇:思源文艺邮件报 第16期 2023-06-25 下一篇:《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》